萍乡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萍乡赶集同城网 > 萍乡热点资讯 > 萍乡民生资讯 >  历史赢稷简介,怎样评价秦昭襄王?

历史赢稷简介,怎样评价秦昭襄王?

发表时间:2023-05-13 15:37:46  来源:资讯  浏览:次   【】【】【
怎样评价秦昭襄王?       20181215,补充:那位夹带私货的大哥终于不说人民日报改说新闻联播了?他哔哔了那么多,我只说一句话,他不会断句。图我就不截了,总之他把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历史赢稷简介

怎样评价秦昭襄王?

      20181215,补充:那位夹带私货的大哥终于不说人民日报改说新闻联播了?他哔哔了那么多,我只说一句话,他不会断句。图我就不截了,总之他把母不能制,舅不能约断成了母不能制舅,不能约,并且认为只要是不利于他的都是表面现象,怼人也只会说人民日报,哦,今天又多了个新闻联播。让我们恭喜他治好了语言贫乏症。

      20181104,补充:这一次补充是为了实名反对现在的最高赞。“秦昭襄王前三十六年是宣太后主政,但秦王有很大权力,该掺和的他都有掺和,比如义渠事件,”这句话完全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倒打一耙了。宣太后在各种史料中实在记载寥寥,我曾经数过,她全部史料里的记载就是十条左右,而义渠事件,是少有的提到她有参与的政治事件。说白了,主政的是秦王,宣太后才是那个跟着该掺和掺和的人。至于庄襄王,他确实在统一进程中有他自己的作用,但与昭襄王相比,恕我直言,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就算以谥号论,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位谥号“昭襄”的燕王职,是燕国立国以来最伟大的国君之一。那么,平移一下,秦昭襄王在秦国历史上的地位也清晰可见。以谥号言秦昭襄王地位不够高才真真是贻笑大方。最高赞一开头就说要客观看待,可在我看来,他不仅不客观,还公然夹带与史实全然不符的私货。点踩+没有帮助了,而且我就是要说出来。史盲讨厌,读过书却故意带私货的人比史盲更可怕。

      20181031:修改:关于秦昭襄王的名字。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稷”“则”同音,被当时人误写了两种写法。随手补充随手修改。

      20180722,修改:评论里来了一个我不知道该不该称之为杠精的人。根据我的第六感我仿佛猜出了他是谁的小号,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指出的问题。“稷”为侧门确实是我记忆出错,我在此修正,事实上是由于“稷”“侧”同音,“稷门”才又称“侧门”。这也确实是战国史大牛杨宽先生的观点。我在这里补上实体书的照片和页码,我接受意见,但绝不接受抬杠和无端指责。

      此段观点位于杨宽先生《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卷十二第641页。我不知道引用大牛的观点有什么错。如果我做错了什么那也是记错了,上来就指责,就无语,就妄下结论,对不起我要回怼的。

      以下是原答案。

      ===========

      泻药。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回答过一遍了,不过是原来的那个问题提问方式让人不是很愉快,我其实也以另外一种其实不是很令人愉快的形式——反驳,进行的回答。我一度在思考是不是应该把那个答案原文照搬过来或者直接就只丢个链接,不过最终决定还是重新整理一下语言再写一个新的。原来的答案我也贴在这个回答里,和新写的答案作一个互相补充,在看新写的答案之前,可以先点进原来的这个对比看一下。请不要嫌弃我在这个回答下语气凌厉,因为,我说过了,原来的这个提问没来由的武断令人不太愉快,而我在这个问题下所做的其实是反驳+评价,语气难免有些冲,请见谅。鞠躬。

      ============================================我是新回答的分割线==================================================

      秦昭襄王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一代雄主、威烈之君,甚至用伟大形容他也不算过分。在我上面贴出的答案里,说了很多秦昭襄王的政治手腕、对秦国的各种贡献和作为一个君王的闪光点,而在现在的这个答案里,我更想具体而客观地谈谈秦昭襄王这个人,谈谈他的成长过程、性格特征、相关细节等方方面面。

      首先表明我的一个观点:秦昭襄王是一个被大众广泛误解的历史人物。

      这里的广泛误解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误解的人群数量很大,第二层,误解充满了他人生的方方面面。因此,这篇回答就可以从那些年被误解的秦昭襄王说起,最后归纳出来,自然会得出一个最终的客观评价。

      关于秦昭襄王的第一个误解就是他的名字。秦昭襄王名叫嬴稷,这似乎不是个什么特别冷门的信息,但是严格论起来这个说法不太确切。《史记秦始皇本纪》的附录中记载:昭王名则,一名稷。按这个说法,也许嬴则才是他本来的大名。但是由于《史记》的其他篇章中对登基前的秦昭襄王统称公子稷,嬴稷这个名字也就自然而然地流传得更广一些了。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本来古人一个人有两个甚至以上的名字都很常见,但在秦昭襄王这里,名字却造成了对他的第二个误解。那就是,秦昭襄王在少年时代、在他父亲秦惠文王的宫廷中,他的生活状态问题。影视作品总喜欢将早年的秦昭襄王塑造成一个被其父万千宠爱的聪慧少年形象,很多人也对此很相信,因为传播面积真的可以算得上广了。然而,这个形象是不正确的,至少,不完全正确。而究其原因,除了某些影视作品出于吹嘘某人的目的之外,最大的原因应当是因为他的名字。

      单就寓意而言,稷这个字真的是好得不可言说,不论是社稷、农耕、粟米,还是电视剧《芈月传》中为了证明女主角“芈月”受秦惠文王专宠而硬被扯过来的周朝始祖后稷,都似乎代表了一个做君王的父亲可以寄予其子的最高期望,因此,许多人理所当然地得出结论:秦昭襄王极受其父宠爱,甚至于后来又衍生出了“因为太受其父宠爱,威胁到武王嬴荡的位置,才被送走为质”的小说式的阴谋论。而可笑的是,这种不确的说法被电视剧《芈月传》、《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纪录片《东方帝王谷》纷纷采用。

      实际上,秦昭襄王的这个“稷”字并非之前所述的那些美好寓意,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有考据,则,盖“侧”也,而恰好在当时,“稷”“侧”是同音的,齐都临淄的“稷门”——著名的“稷下学宫”即得名于此——就又有“侧门”的别称。因此,秦昭襄王的名字“则”或者“稷”,应该是偏门、侧门之类的意思,恰恰是他地位不高、不受重视的证明,而他也是因此才被派去遥远、苦寒而危险的燕国做质子。他没有任何资格威胁到嫡子武王的王位,更不可能是因此才被流放,他和父王的关系应该就是普通的王室父子,并不存在“万千宠爱”、“最为欣赏”,影视作品中的父子情深、甚至更夸张的秦惠文王忧子而死的情节大概率是不存在的,而秦昭襄王也并非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长大。这也与他后来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

      与他性格相关的关键人物还有另外一位,即他的母亲,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声名大噪的宣太后芈氏。关于秦昭襄王与宣太后的母子关系,依然存在着几点普遍的误解。首先,他们的母子感情。有人说他们感情非常好呀,宣太后还陪同儿子质燕。然而宣太后是否陪同嬴稷质燕?答案是不可能。这是小说凭空臆造出来的,历史上从不存在后妃为质的事件。帝太后赵姬是一个特例,她是在进入宫廷之前,作为异人的原配滞留赵国的,不算传统意义上的为质。而在公子稷做燕国人质的日子里,宣太后,也就是秦惠文王的八子芈氏,一定是滞留在秦宫中,和她的两个小儿子,即后来的泾阳君、高陵君,生活在一起的。她和秦昭襄王的母子关系怎样,史书里没有记载,而以常理推断,应该说不上有多亲密。一边是从小不在身边的大儿子,一边是朝夕相处的小儿子,正常人都知道她会跟谁亲近。秦昭襄王不是神,他没有本事以一己之力扭转人类心理上的常规,因此,“宣太后与秦昭襄王母慈子孝”、“秦王在宣太后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等情节依然是影视剧的二设,在真实历史中,这不太可能。这也与他性格的最终成型密切相关。

      那么,宣太后在秦昭襄王的一生中是不可绕过的吗?我曾经看到过有人以很肯定的语气这样评价这对母子。然而很可惜,这是不正确的。宣太后对秦昭襄王一生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低于帝太后对于秦始皇帝。通俗地讲,所谓宣太后对秦昭襄王影响很大的说法出现的时间很短,不会超过十年,应该是始于小说《大秦帝国》。而在过去漫长的两千多年里,不论是史家还是通俗作品中,讲述秦昭襄王时,几乎都将他这位母亲一笔略过。上至《史记》,下至《通鉴》,早到明朝的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晚达上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本世纪初的电视剧《东周列国》、《西风烈》,宣太后都是一个根本不需要出场的人物,秦昭襄王的政治决策和她基本无关,而在讲述他的生平时,她自然也无足轻重。在我原来的那个答案中,有用史料记载对太后当权、秦王被架空这一错误结论的详细反驳,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顺便一提,我认为现在被吹嘘起来的宣太后的形象,基本上脱胎自齐襄王田法章的妻子、末代齐王田建的母亲的君王后,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去翻史料查一查这位真正苦心孤诣的母亲、真正秉权四十年的王太后,她真是一位可敬可叹的奇女子。

      回到秦昭襄王。他和父母关系都一般,那么哥哥呢?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认为秦昭襄王的王位是“荡哥哥给的”,这依然不确。事实上,秦昭襄王的上位是由赵武灵王送立,公室支持和当时的国内外大环境整体决定的,但不管哪一方占的决定因素比较多,在秦武王角度看他的继位都不可能是合法的。简单粗暴地讲,他的王位就是抢来的。而他与异母兄长嬴荡,多半连面都没见过几次。而所谓平定季君之乱,其实就是不合法上位者的一次残酷的政治清洗。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结构下,加上独自为质多年、经过流血政变才得以上位等原因,秦昭襄王在回到秦国继位称王之后,成为了一个不讲感情、只看利益的人。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的剧本整体不怎么样,但其中有一句台词写的很不错,剧中张博扮演的秦昭襄王说:“只要秦国能进取,何人不可舍,何人不能弃?”这句台词很好地概括了秦昭襄王本人的价值观。他比绝大多数的人要理智太多,因此有时候看起来甚至像是机器一样冰冷。对待自己的臣民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也是如此。他的治国理念是“故遂绝爱道也”、“夫生而乱,不如死而治”,这是很典型的法家思想,韩非子盛赞“昭襄知主情”,然而,对法家思想贯彻得如此彻底,不难看出秦昭襄王超出常人的理智冷漠——他甚至不会为了百姓真心爱戴他而感动。百姓爱不爱他不重要,国家秩序稳定、繁荣发展才最重要。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丝一毫都不偏离轨道。

      同时,他对自己的母舅也利用得无情且彻底,甚至还极其赤裸裸。《战国策》称:“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则兼欺舅与母”,与这条记载相呼应的,秦昭襄王的舅舅兼很长一段时间的相国,穰侯魏冉,在他外甥当政期间数次被罢免相位,并以山东客卿代之,丝毫不讲甥舅情分,也不顾念舅舅劳苦功高,需要用他了,就再把他召回来继续用。被来回折腾的穰侯到最后一次被罢免的前夕甚至开始迁怒于山东来的说客。然而,尽管穰侯千防万防,终究还是因为“高贤遁入秦”的一番“奸说”而“身折势夺以忧死”。在自身价值被剥削殆尽之后,穰侯被有了更好搭档的秦昭襄王无情地驱逐出境。而后来的范雎,以及与秦昭襄王四十年君臣的白起,也无一幸免。这对煊赫一时的将相也在漫长的昭襄王时代的尾声,在他们丧失了使用价值时双双黯然谢幕。

      信陵君魏无忌曾经愤怒地指责秦昭襄王:“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话说得很难听,但却不能说不客观真实。秦昭襄王的反复无常、讲利益不讲道德的实用主义在此段评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通俗来说,这还可以叫“不要脸”。只要得到利益就行,什么名声、荣誉、德行、操守,都是浮云。如果他需要用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千好万好,这人做什么他都可以无所谓,让他给你跪下都行。这其实也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其中一种形式,但绝非唯一的表现。在外交方面,秦昭襄王依然利益至上:为了绝楚就抓捕楚怀王,为了断绝后患就追杀孟尝君,为了试探赵国的实力和态度就索要和氏璧,为了和赵国结盟就秦王击缶……反正只要能达到目的,用什么没节操的手段都无所谓。正因如此,秦昭襄王在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上留下了很多“光荣”事迹。也怪不得史官故意丑化他,他自己不要脸得毫无底线,史官又能怎么办呢?史官也很绝望啊。然而,每一次不要脸行为的背后的既得利益者,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他在位期间,王权日益坚固,版图不断扩大,秦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最终成为可以行天子之礼的天下霸主,这些都绝非偶然。他得到了实利,放弃了他本来也不怎么在乎的生前身后的虚名。某种意义上,秦昭襄王求仁得仁。

      下面想说一说秦昭襄王性格上最大的缺陷和最大的优点。先说缺陷,两个字,嚣张。我常常看到有人用“隐忍睿智”、“自卑谨慎”来形容秦昭襄王的性格,挺不错的性格特点,但是很不幸这是错的。秦昭襄王这个人,从他在史书上登场开始,就跟“隐忍”全然无关,“睿智”倒是有迹可循。《史记穰侯列传》中称“秦王明而熟于计”,这就是对他心智的最好评价。他聪明、有心计,这是事实,但这不代表他就很隐忍,实际上,他是一个十分放飞自我的人,换句话说,他很膨胀。《东周列国志》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赵武灵王化名赵招,入秦观察秦昭襄王为人,秦昭襄王就问了他一个其实一听就非常二百五的问题:你们国君害怕秦国吗?

      听听这倒霉孩子问的什么话,我要是赵武灵王怕是能当场笑出声来。故事或许是假的,但这至少证明,在后世人的眼中,秦昭襄王绝不是一个谨慎隐忍的人,如果他被认为是一个谨慎隐忍的人,还会被写成对着强大邻国的来使问出这样的问题吗?无独有偶,《韩非子》中还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比这个故事更甚一级的膨胀事件。秦昭襄王认为“孟尝、芒卯率强魏韩犹无奈寡人何”,左右皆以为“甚然”,最后,是他的乐师站出来批评了他“王之料天下过矣”,韩非子本人也对这番言论进行了批评,认为秦昭襄王太膨胀自大了。更不用说这样的事情之后又更接二连三地发生在秦昭襄王身上。五国伐齐时,秦昭襄王曾当众宣称“有齐无秦,有秦无齐”,邯郸之战时对六国狂傲喊话“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晚年的他更是一言不合就手撕周天子、让名义上的最高王室向自己磕头认错,这些行为哪一个跟隐忍、自卑、谨慎有关呢?《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也称:“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其民也”,秦王的嚣张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这也算谨慎隐忍自卑,那么恐怕只有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才能叫性格嚣张了吧。

      性格嚣张是秦昭襄王致命的弱点,事实上,他自己没少吃过膨胀和自大给他带来的恶果。然而造物的奇妙也正在此处,他性格上最大的优点恰好与这个最大的缺点互补。秦昭襄王恰好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其实不仅有成功和胜利,也有许多次灰头土脸的失败,还往往还总是在他最得意的时候当头一棒。然而,秦昭襄王从未放弃过奋斗,三国围于函谷关,他就求和,三年之后再发动伊阙之战,连本带利抢回来;称帝被五国合纵,他就废帝请服,风波平息之后积极组织促成五国伐齐;阏与之战失利,他就整饬内政、调整方略,数年后再次投入上党争夺战和长平之战;即使已经到了古稀之年,面对邯郸之战的失败,他依然选择重新调整战略,继续攻伐三晋,收复失地并恢复国际声望。他永远不会言败,更永远不会言弃,这份坚韧古今少见,其实也是能达成“昭襄业帝”的十分关键的一个因素。

      秦昭襄王从来是一个被评价得很极端的人,或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也很极端,喜欢他的人非常喜欢他,时时刻刻要吹爆,而不喜欢他的人有黑料要黑他,没有黑料创造黑料也要黑他。随着近些年魔改历史电视剧的播出,在对秦昭襄王的评价中似乎就更没有什么中肯的中间地带了。但这也无非就是舆论的纷争和娱乐的炒作而已,秦昭襄王在史学届从未被真正低估过,从司马迁著《史记》开始。他是秦国帝业的奠基人、功勋卓著的一代雄主、六世余烈中光彩斐然的恒星,但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对有错、有优势有缺陷的鲜活生动的人。如果想要了解历史上这位帝王的真实面貌,《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资治通鉴》依然是最好的选择。我的拙笔并不能写出这位帝王一生波澜壮阔的万分之一,更描绘不出那个时代恢宏壮丽的冰山一角。所以,大家都去看史料吧!!!史料永远是最美的小乖乖!!!么么哒!!!

      词不达意,见笑了。

怎样评价《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富大龙老师饰演的赢驷?

      富大龙老师饰演的秦惠文嬴驷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在《大秦帝国》三部曲中可以媲美的就是李立群老师饰演的魏惠王。

      《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三部曲中最符合史实的一部。

      本片人物张仪、犀首、芈八子(宣太后)、魏惠王、惠施、庄子等与史实接近;相较而言,《大秦帝国之裂变》为了满足军事吹法家吹的要求,把商鞅这个严酷的政治家洗成了法治的圣人殉道者,为此把商鞅敌手公子卬黑成纨绔子弟(商鞅演绎最好的当属《东周列国战国篇》);《大秦帝国之崛起》为了满足军吹的要求,把杀人魔王白起洗白,为此把政敌范雎黑成了阴险狡诈的小人(范雎演绎最好的当属《东周列国战国篇》)。《纵横》的人物有善良的一面,有凶残的一面,形象丰满多维,且贴合史实,非常难得。

      本片对秦国对外的事件,如徐州相王、犀首伐魏取河西、张仪欺魏欺楚、犀首合纵伐秦、秦楚丹阳之战、司马错伐蜀等很接近史实,略有润色。秦国内政之争史料语焉不详,尤其是影响深远的季君之乱,目前仅知道季君秦惠文后秦武王后为一党、秦昭襄王宣太后魏冉为一党,本片适当地补充推演,创造了高水准的宫廷戏。

      再到秦惠文王本身,现有史料的秦惠文王赢驷是性格不大鲜明的一位,这给了创作者很大发挥空间,《纵横》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国君。

      本片的赢驷除了具备雄主一般深谋远虑,机敏睿智,求贤若渴,骁勇善战的特点,还有重情重义的豪侠风骨,极具个人色彩的乖张狂妄飞扬跋扈,身上还有点尖酸刻薄的流氓风格,这是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

      这个形象很大概率是以张仪为模板镜像(否则,秦惠文王和张仪怎能如此臭味相投?)

      另外,从芈八子(宣太后)在大庭广众讲黄段子,可猜测其丈夫也是个奔放张狂蔫坏蔫坏,很有痞性的人;

      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水经注》等些许史料可看出秦惠文王算个狡猾阴损的流氓!

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

      综上,从史实角度讲,本片基于张仪和宣太后的性格特点与一些零星史料进行推演,塑造一个别具一格的秦惠文王,很是合理!(相较而言,对于史料非常丰富的商鞅白起,愣是颠倒黑白的塑造,就太挑战下限了)

      另外,秦惠文王的结局是不是疯了?

      不过按《吕氏春秋去宥》的记载,秦惠文王晚年昏庸无能,迷信鬼神,信术士史定“饰鬼以人”,以致“罪杀不辜,群臣扰乱”。

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此史定所以得饰鬼以人、罪杀不辜,群臣扰乱,国几大危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本片编剧在塑造秦惠文王形象时花了很大功夫,不同的人物关系均不同处理,情节设置精妙。

      本片绝妙之处在于爱情戏和君臣戏的互为镜像。秦惠文王对魏妤与对犀首公孙衍是一类感情,他们相互尊重,但彼此之间存在隔阂;对芈八子和对张仪则是推心置腹,相互调戏,所以芈八子和张仪才是秦惠文王知己,但结局赢驷仍不免与张仪、芈八子分道扬镳。

      秦惠文王从魏国挖来犀首为大良造,犀首率军在雕阴之战杀龙贾,摧毁了魏国百年强权。公孙衍离秦的原因,史书语焉不详(应该与张仪入秦有关);本片嬴驷与犀首之间惺惺相惜,在犀首决意离秦时赢驷相送不作为难,体现了雄主求贤重贤。张仪入秦后成为秦国相国,并用连横术蚕食三晋、楚国和蜀国,奠定了秦国霸主地位。赢驷与张仪的君臣之情远胜于犀首,二人臭味相投,调戏恶搞,还上演了风趣幽默的君臣戏。然而嬴驷真正信任的不是张仪,而是自家人弟弟智囊樗里疾和公子华;嬴驷临死前更把后事托付给樗里疾。

      爱情戏,赢驷与魏妤一见钟情,但两人性格不投,渐行渐远;而赢驷与芈八子是情投意合天生一对;然芈八子与义渠王又有旧情,两人还生下一子。于是赢驷、芈八子和义渠王陷入畸形的三角虐恋。

      赢驷初期意气风发,志在千里,与贤臣良将等蚕食三晋、又大败楚国;在秦楚大战,楚军景翠兵迫咸阳时,赢驷更身先士卒,秦军士气大振。但后期赢驷与芈八子的决裂、赢荡与赢稷之争摧毁了他的精神,赢驷风烛残年,英雄末路,最终精神崩溃,寂然死去。这种强烈的落差感,极具艺术色彩。

      而我们的富大龙老师,其表演与台词均十分到位,把一代雄主塑造得淋漓尽致。当然了富大龙和李立群的表演有浓烈的话剧味,表情、动作与台词略微夸张,有人不待见这种,这就见仁见智了。

怎样评价秦昭襄王?

      嬴稷什么人前面答主们都写得清楚了。在这补充吐槽一下。嬴稷什么人?怕被骂吗?怕被黑吗?不怕,他又不是被骂一次两次,一年两年了。活着死着都被骂。

      但是,不要把嬴稷黑成六十多岁没掌过权,一切都是他妈他舅掌控的行不行。这种黑法,怕是赵孝成王都想不到啊。

      魏冉是推荐过人,是有被用的门客。然而,就像后世,某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是把皇上当天子呢,还是把老师当天子呢?跟嬴稷对着干,跟魏冉后面玩命,是要谋反?也谋反不成啊。

      至于宣太后,这个人确实挺有吸引力的,不过,和真正掌权的太后相比,就拿吕雉相比,差别很明显啊。

      (ps,我很喜欢大秦帝国2里面的芈八子人设。但不要因为电视剧黑嬴稷,这货要是熊孩子,那简直是对其他六国的侮辱。)

      嬴稷这人,如果你是一个才子,最好遇上他,他可以又跪又拜地对你。然后,你英年早逝,他就只念着你的好了。还能成为一段美谈。

      先秦的记载不那么详细,有时还有出入,虽然秦惠文王也很好,但也不至于像一些人骂嬴稷比他爸他爷爷差很多,是个渣吧。至少嬴稷活的时间长,活跃度高啊。就这样的人,在位那么长时间,取得的成就难道都是因为他妈他舅还有白起carry?就因为这些人优秀,他什么都不行,就可以赵惠文王,楚王面前作?因为他们对他爱的深沉?全战国他命最好,运气最佳?他舅他妈白起天天带妹,不,带嬴稷吃鸡?这种玛丽苏大女主的剧本请先给我来一打。

      ps:我一直觉得白起很厉害,从来不认为魏冉废,也一直觉得宣太后挺传奇,但不要因为这些黑嬴稷。白起嬴稷秦国以及时代相辅相成。嬴稷范雎白起蔡泽犀首张仪陈轸赵雍廉颇等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对他们有的欣赏有的无感,看到他们被黑一黑其实我不太介意,但黑的太ooc就没意思了。

      那个时代的人传奇,也有很多有趣的,值得讨论的点,也有很多模糊不清的记载。

      同样,秦始皇被骂那么多年了,都被说不是异人亲生的那么多年,也不差再被黑几年,但魔改和神奇的亲属身份塑造,emmmmmmmmm。子房那么聪明,也没想到现代人这么有新意啊。

      最后,再强调,纯是吐槽一些影视小说太ooc了。前方答主,评论还有其他地方的仙女及大佬们的介绍陈述(哪怕观点有所差异)都让我学到很多,谢谢。

怎样评价《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富大龙老师饰演的赢驷?

      不吹不黑,客观的评价的话,我认为富大龙演出了一个极具个人特点同时又相当全面的君王。

      我不愿意用好和坏来评价这个角色,因为这不符合我们对于历史人物应有的认知态度。曾经看到过富大龙在演大秦帝国的时候接受采访的视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所表达的两个观点。其一是富老师对于秦惠文王赢驷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多面的君王”,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善或者恶或者霸道与仁慈能够描述的了的,在那样一个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他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我个人对这个观点十分理解并且认同。其二是在塑造角色的态度上,富老师说他不愿意“讨好”观众,如果他演出一个大智大勇、仁慈正义(参考芈月传中的秦王)的赢驷,也许会获得更多人喜欢,毕竟这种善良温柔的霸道总裁的故事很能激发一部分人的少女心,但是他并不适合那样一个历史时代下应有的君王的样子,对于这种塑造角色的态度,我表示十分钦佩。

      从大秦第二部纵横中富大龙的表现来说,我认为他真的是做到了也做好了以上两点。

      惠文王赢驷承继的是秦孝公和商鞅留下的成果和矛盾,秦法的深入推行,带来了富国强兵,也带来了更深化的宗室的内部矛盾,秦国不愿偏居一隅,步步崛起的过程中也是步步惊心,欲东出又惧树大招风,天下列强并存,势力关系错综复杂,国有强弱之分但又无一国有灭他国而并天下的能力。在这种局面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显的尤为关键。我觉得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剧中是从赢驷年轻的时候开始的,所以他应该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那么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的君王,他应该有年少轻狂、意气勃发的一面,这一点说出来是为了反驳一部分人认为赢驷初现的时候表现过于轻浮的观点,因为我认为,有些轻狂才符合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的状态。总的来说,富大龙演出了一个有野心也有算计、有狂气也有霸气、有忍耐也有爆发、有眼光也有失误但没有明显的善恶的君王。表演的方式很有他个人的特点,富大龙很善于用表情的切换、台词的节奏还有一些小动作来体现情绪变化,这些无疑让这部戏看着很过瘾,但是好与不好喜与不喜那就见仁见智了,这里不做太多的评价,否则容易让别人误解。

      最后想说,对于距离现在有两千年的那段历史,没有人能够分毫不差的还原当年的所有人和事,我们只能就目前的史料为基础去进行人物心理的探索,去推测他们当时的所思所想及所做作为。所以从探索历史的态度和角色塑造的思考方面,个人认为,富大龙做的十分出色。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